未來,國網信通產業集團將通過芯片、智能終端、數據中心、基礎資源商業化運營加速新型基礎設施賦能,持續開展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與應用新探索,打造能源數字孿生體,促進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融合。
在業內人士看來,新業態模式將改變中國的經濟產業布局和生產消費模式,電網的數字化轉型發展將使需求側和負荷側高度開放,從而推動我國能源行業體制的改革。
數字化轉型是“持久戰”
一位資深人士表示,如今,能源行業更關注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建設,紛紛將數字動能的開發列為核心工作,對于用戶的個性化需求,面臨較大挑戰,從銷售端傳遞而來的是動態化、持續化的過程,無法一蹴而就。能源企業需要打破用戶對能源“服務簡單、產品單一”的傳統印象,打造以高科技為手段、以數據為動能、追求多元服務、敏捷響應客戶需求的新型能源科技服務企業。
談及電網數字化轉型面臨的難題,國網信通產業集團項目管理中心重點項目管理部經理張津銘直言,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數據體系標準問題。國家電網公司不同部門之間存在一些業務交叉,部門職能不同,統計數據口徑不一致。比如,電表卡編號,在電網營銷部門來看,是客戶唯一的身份標識,而在電網設備部眼里,只是電表設備的標識。兩個部門對編號認知的差異導致具體設計業務系統或應用時,兩邊無法融合。“15年前,我們就開始牽頭做國家電網公司整個數據標準化工作,因為數據龐大復雜,目前此項工作還在進行中。”
“其次,數字化轉型需要企業高層統籌。”張津銘坦言,“數字化的核心是解決賦能業務。如何賦能應用場景、確定核心供應商和產品、提供新動力、擴展延伸業務等,都需要數字精細化探討和摸索。”
據悉,電網企業所面臨的標識問題在我國其他行業也普遍存在。當前我國標識解析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,但與我國制造業門類、體量相比,覆蓋范圍還不足,因此標識解析體系各級節點的建設還要拓展覆蓋范圍、完善節點布局。目前,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意義。工信部今年發布的《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》就提出,促進數據流動,推動平臺間數據互聯互通,建立標準機制,推動平臺間數據字典互認,建設統一的工業數據、算法模型、微服務等調用接口。
免責聲明:文章摘自【中國能源報】,本站“行業資訊”板塊內的信息均轉自其它平臺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最終解釋權歸原著所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!聯系電話:021-62280099